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刘文华, 易建荣, 卢文成, 阴伟雄
摘要1266)      PDF (507KB)(1504)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 将MOI分为4个层次:<5、 5~20、 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 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2009, 20 (1): 51-54.
城市化对居民区白纹伊蚊孳生地特点影响的研究
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 蔡松武1; 卢文成1; 李锦清2; 林宏波3; 易建荣1; 刘文华1;林立丰1
摘要1077)      PDF (333KB)(749)   
目的 探讨不同城市化程度居民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特点,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选择城市化程度高的佛山市城区和城市化程度低的揭阳市城中村为调查点,在选定的试验区按随机的原则,每5户选择1户调查其室内外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共调查7470户,积水5635处,阳性502处,阳性率6.72%,显示揭阳市城市化程度低的城中村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和贮水容器(池、缸、盆),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64.98%和18.77%,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在每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为83.67%;佛山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52%和33.79%,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每年的7-9月所占比例最大达100%,盆景、水生植物的阳性构成比在2004年、2005年5月所占比例较大,最大值达到75.00%,2005年5月后其所占比例为0。结论 不同类型的居民区其白纹伊蚊的孳生地构成有一定的差别,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是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城市化低的城中村主要是闲置容器及贮水容器。
两种PCR方法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2型病毒的比较研究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易建荣;郑夔
摘要1161)      PDF (217KB)(1040)   
目的 比较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在50只/组情况下,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1000μl),利用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泳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和巢式RT-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1000μl。结论 二步法TaqMan 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科学,是白纹伊蚊携带DV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4种蚊香现场驱蚊效果观察
刘文华;林立丰;蔡松武;段金花;卢文成;阴伟雄
摘要1357)      PDF (311KB)(771)   
目的 在野外现场检测4种不同蚊香的驱蚊效果,探讨在野外同时检验不同蚊香控制蚊虫的方法和评价办法。方法 利用人诱法比较测定控制前后蚊虫密度的下降率。结果 本试验采用的主要蚊虫是致倦库蚊,其活动叮人高峰期在22:00-23:00。蚊香样品A、D使蚊虫的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2%和90.5%;样品B、C使致倦库蚊密度下降率为72.5%和78.1%。结论 4种蚊香样品在现场有良好的驱避致倦库蚊的效果,且蚊香A、D的驱蚊效果要好于蚊香B、C。进一步结合室内模拟现场试验,可以纠正或减少现场试验误差。
东莞市入侵红火蚁伤人导致1例过敏性休克
卢文成1;韩佳音1;张巧利2;陈浩田3;刘文华1;林立丰1;易建荣1;陈建东4;卢秀萍4
广东省某村入侵红火蚁伤害及控制调查
韩佳音1,2;林立丰1;卢文成1;易建荣1;张巧利3;卢秀萍2;陈建东2
摘要1238)      PDF (1554KB)(693)   
目的 了解广东省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村环境中红火蚁情况,为预防控制红火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抽查村民户,用一览表问卷调查访谈,了解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28日期间,抽取60户村民有45户发生过被红火蚁叮咬事件,户叮咬率为75.0%。共抽查241人,被蚁叮咬过的有72人,被叮咬率为29.9%(72/24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村民的叮咬率>50%。在天气炎热的6月被叮咬人数明显增加。在农田务农或绿化带工作时被叮咬的机会较大,农民、绿化工人的被叮咬率分别为42.3%和28.3%。双足被叮咬的比例高达65.0%,其次为手;临床表现以轻微的痒痛(100%)、红晕(45.8%)、皮疹(78.6%)、丘疹(54.2%)多见,水(脓)疱(33.3%)常见,少见发热(1.4%)和头晕(1.4%)等症状,98.6%的病例自行处理。村中红火蚁蚁巢散存。结论 村民被蚁叮咬的现象近年较普遍,临床表现较轻。应加强农民与绿化工人预防红火蚁咬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科学防控红火蚁的力度。
现场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监测效果的研究
林立丰1;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蔡松武1;卢文成1;陈清4;李锦清2;林宏波3;易建荣1
摘要1273)      PDF (156KB)(780)   
目的 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指数监测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东省佛山和揭阳市,在选定的试验现场随机从每5户家庭中选择1户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在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的环境,按每25~50m距离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同时调查室内及室外或诱蚊诱卵器周围5m的积水容器和蚊虫孳生容器数。结果 在居民住户、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共布放14902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14648个,捕获白纹伊蚊962只,致乏库蚊5只,白纹伊蚊占99.5%;诱蚊诱卵器阳性932个,诱蚊诱卵指数为6.36;诱蚊密度指数为1.03±0.89,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蚊虫数0~10只。同时调查14902个住户或单位(以诱蚊诱卵器为中心周围5m范围环境)的积水容器8537个,蚊虫阳性容器844个,布雷图指数为5.66,房屋指数为3.87,容器指数为9.89,可见相同环境开展调查,诱蚊诱卵指数是布雷图指数的1.12倍,是房屋指数的1.64倍,是容器指数的0.64倍。结论 在社区登革热媒介监测中诱蚊诱卵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及容器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诱蚊诱卵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接近。
诱蚊诱卵器与诱卵杯现场监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林立丰1;蔡松武1;卢文成1;段金花1;阴伟雄1;易建荣1;陈清2
摘要1111)      PDF (156KB)(848)   
目的 通过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在现场的平行性试验,分析两者对伊蚊的引诱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评估诱蚊诱卵器现场监测伊蚊的效果。方法 2004年8-11月和2005年2-8月,选择广州的一个校园,将准备好的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每隔50m平行布放在阴凉隐蔽的场所,两个距离在1m左右,每月交替摆放位置,布放后4和7d检查诱蚊诱卵结果。结果 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布放4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35.5和56.7,布放7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53.3和71.5,诱卵杯布放7d时的诱卵指数是诱蚊诱卵器布放4d时诱卵指数的2倍。诱蚊诱卵器可以诱集成蚊,布放4d,回收662个诱蚊诱卵器,诱伊蚊密度指数为1.21±1.12,每个诱捕蚊虫为0~8只;布放4d的诱蚊诱卵器诱卵指数与诱卵杯布放7d的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r=0.838, P=0.001, y=25.548+1.312 x。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直接通过诱蚊诱卵指数敏感地反映实际成蚊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消长,诱蚊诱卵指数与目前国际通用的诱卵杯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广东省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蔡松武;邹钦;张贤昌;阴伟雄;卢文成;陈文胜
摘要1203)      PDF (189KB)(727)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Taq 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郑夔;易建荣
摘要1172)      PDF (780KB)(956)   
目的 初步研究TaqMan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MGBRealtimePCR)检测白纹伊蚊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型病毒,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500μl或只/1000μl)和不同的分组方法(不加未染毒的蚊虫、分别用未染毒的实验室饲养的雌性白纹伊蚊补加到每份标本10、25、50只/组),利用一步法和二步法TaqManMGB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2只/500μl和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500μl,蚊自身的RNA对登革病毒RNA的检测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TaqMan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是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标本较好的处理方法为500μl标本处理液研磨20~30只/组,TaqManMGBRealtimePCR最好采用二步法。
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红火蚁伤人事件调查报告
吴能简1,2;卢文成1;罗会明1;何紫电2;何剑峰1;梁康斌3;杨春2;柯建义2;肖康寿3
摘要1401)      PDF (102KB)(861)   
目的 了解吴川市Z村被红火蚁咬伤病例的患病率、三间分布、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一览表问卷普查Z村村民被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全村69户都有人被叮咬过,累计患病率93.8%(289/308),1999年发现疑似红火蚁伤人,2002~2004年病例逐年增加;无性别、年龄差异;在农田务农被叮咬者占78.5%;临床表现以轻微的痒痛(100%)、红润(99.2%)、水(脓)疱(98.8%)、丘疹(59.0%)为多见,少见全身过敏(0.8%)和休克(0.8%)等严重症状,咬伤部位以四肢(81.7%)为主,85.3%病例自己用药,使用消炎、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村民普遍被叮咬,临床表现以局部表现为主,预后良好。
新型毒鼠膏剂控制小家鼠试验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张贤昌;卢文成;蔡松武;阴伟雄
摘要1089)      PDF (101KB)(701)   
目的 研究小家鼠的防制技术。方法 通过实验室、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毒鼠膏剂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 毒鼠膏剂在多种条件情况下性能良好,30d内未发生霉变。经实验室有选择接受性试验其摄食系数为1.56。现场试验中小家鼠对膏剂的消耗率为33.60%,灭鼠效果为82.18%。结论 该毒鼠膏剂对小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且性能稳定,有推广应用价值。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及其鉴别
林立丰1,2;段金花1;卢文成1;易建荣1;张贤昌1;蔡松武1
摘要795)      PDF (169KB)(796)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国家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的异同,初步建立其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广东省吴川红火蚁蚁巢和各个虫态的基本形态特征。结果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卵、幼虫、蛹、成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成虫的鉴别特征用图片的形式给出。蚁巢中可见蚁后、工蚁和兵蚁,生殖季节可见雌雄婚飞蚁;成熟蚁巢为蜂窝状,并突出地面形成高大蚁丘,随机测量30个,平均高(26.00±7.42)cm,平均直径(82.00±41.04)cm。结论 广东省吴川发现的红火蚁与我国台湾省、美国等地入侵红火蚁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形态学鉴定为入侵红火蚁。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诱蚊诱卵器的设计及效果研究
林立丰1,2;卢文成1;蔡松武1;段金花1;易建荣1;邓锋1;陈清2;陈晓光2
摘要1723)      PDF (107KB)(1207)   
目的 建立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研制灵敏、高效、易行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室内外环境的监测器械。方法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诱卵器监测方法,结合捕蝇笼结构特点,设计具有引诱伊蚊产卵的器械,并在实验室及现场进行验证。结果在模拟现场,新型诱蚊诱卵器诱蚊阳性指数和诱卵阳性指数为100,每个诱蚊诱卵器平均诱捕成蚊12.25只,诱到虫卵1369.2个;居民家庭诱蚊阳性指数达26.2,诱卵阳性指数达27.1,高于相同环境的容器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近;野外环境现场诱蚊诱卵阳性指数达18.6。结论新型诱蚊诱卵器具有良好的诱蚊诱卵效果,可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室内外环境监测器械。
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的研究
蔡松武;林立丰;卢文成;阴伟雄;易建荣;段金花
摘要1113)      PDF (93KB)(759)   
目的探索在广州市城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现场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成蚊的合适喷药量。方法在实验室、现场分别进行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观察对敏感白纹伊蚊及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结果在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当喷药量为0.4ai·mg/m 2时,对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致死率为96.0%;在现场测得当喷药量为0.5ai·mg/m 2时,距喷药点5、10、15m,对靶虫的杀灭率分别为100%、96.0%、75.0%。结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以0.5ai·mg/m 2的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在有效喷幅范围内对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ELISA检测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SARS特异性抗体的初步研究
裴福全;崔惠儿;林立丰;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阮彩文;卢文成
摘要1011)      PDF (2524KB)(571)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留取血清,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PA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血清193份,用SPAELISA检测,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率3.6%;其中13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12.9%;SPAELISA检测阳性者中5份用常规法复检,4份仍为阳性;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3地。结论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PA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两种重要登革热媒介蚊虫的种间竞争研究
刘礼平;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阴伟雄;易建荣;卢文成
摘要1089)      PDF (95KB)(704)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种间关系。方法在温度25~28℃、RH65%~80%、光周期(L∶D)12∶12的实验条件下,将两种伊蚊Ⅳ龄幼虫各100条混合饲养(亲代P 0),用电动吸蚊器吸取各代成蚊约1000只进行分类观察。结果在各代中,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大于埃及伊蚊,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到子2代(P 2)时,该混合群落中已经观察不到埃及伊蚊。结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以白纹伊蚊优胜。
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的调查分析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裴福全;卢文成;蔡松武;郑焕英;阴伟雄
摘要1141)      PDF (212KB)(690)   
目的调查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CoV)情况,为寻找SARS的源头和传染途径提供证据。方法常规方法捕捉老鼠,采用巢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序列检定技术、病毒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测试。结果在广州市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捕捉的鼠形动物共3种59只;用SARSCoV特异性引物对32份肛拭子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肛拭子样本有4份阳性,阳性率为12.5%;阳性片段基因序列与SARSCoV同源性为90%~96%;PCR扩增片段阳性样本细胞培养结果未能分离到SARSCoV。结论鼠形动物能否携带和传播SARSCoV,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RT-PCR检测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结果初报
段金花;吴军;林立丰;裴福全;易建荣;卢文成;蔡松武
摘要1122)      PDF (146KB)(592)   
目的调查广东重点地区鼠类和蜚蠊是否携带SARS冠状病毒或者是否SARS冠状病毒的宿主,为寻找SARS冠状病毒的来源及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巢式RT-PCR技术、荧光定量RT-PCR技术。结果利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对广州、中山、江门及恩平等地的160份鼠肺样品及15份蜚蠊的体表擦拭子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定量RT-PCR未检测到阳性,巢式RT-PCR显示来自广州市的1份蜚蠊体表擦拭子呈可疑阳性。结论巢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都适合于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的初步筛选,目前未有明显证据显示鼠类及蜚蠊携带和传播SARS冠状病毒,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性德国小蠊现场防制研究
蔡松武1;林立丰1;卢文成1;陈宗广2;刘礼平1;张紫虹1;黄湘东1
摘要1170)      PDF (69KB)(669)   
目的:观察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在试验现场用高效连锁杀蟑药饵,按1~2g/m2施放于墙角缝隙、橱柜抽屉等蜚蠊出没、隐藏处;溴氰菊酯悬浮剂采用重点喷洒方法,按40mga.i./m 2喷药,作试验对照。结果: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施药后第1d德国小蠊密度明显下降,下降率高达96.1%,至第8周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仍为97.4%;溴氰菊酯悬浮剂在施药后第1d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仅为55.4%,1周后为30.3%,现场防制基本无效,至第6周完全失效。8周后在喷洒溴氰菊酯的场所再施杀蟑药饵,1d后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达95.1%。结论: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现场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有高效、速效、持效,按上述使用剂量现场有效防制蜚蠊时间达8周以上。
广东省主要媒介害虫抗药性现状、对策研究及其应用
林立丰1; 徐火周2; 张紫虹1; 刘礼平1; 蔡松武1; 卢文成1; 冯鎏祥3; 庄道荣2; 邓平2; 黄湘东1
摘要1320)      PDF (108KB)(737)   
目的:研究广东省主要媒介害虫的抗药性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方法:生物测定法、酯酶滤纸法、PCR技术及药激法。结果:经系统监测,广东省各监测点主要媒介对常用杀虫剂大部分都产生抗性,个别品系株已产生高度抗性。采用酯酶滤纸法快速检测家蝇抗药性及应用PCR技术监测家蝇抗药性的研究,发现家蝇个体α-Na酯酶活性频率分布(EF 50值)与家蝇对DDVP、巴沙的敏感性(LD 50)呈一定的相关关系。DDVP、巴沙对家蝇酯酶活性的抑制率随着家蝇对其抗性的增大而下降;或随着抗性增大,抑制浓度需增大。家蝇抗菊酯类特异性基因CYP6D1的扩增阳性率与抗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0.834 4)。研究菊酯类对抗性蜚蠊的驱赶(Flushing-out)效果及防制效果,发现菊酯类杀虫剂对其抗性蜚蠊的驱赶效果明显减弱或失效;当蜚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大于10时,使用溴氰菊酯胶悬剂按30~40mg.ai/m 2滞留喷洒,实际防制已失效。结论:针对我省主要媒介害虫抗性现状,引入国际先进的抗药性防制策略,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采取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措施、发展新的监测方法、合理使用药物、开发应用新的杀虫剂、新剂型及新处理方法等,并将监测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疫情应急杀虫、除四害达标、创建卫生城镇和指导企业开发生产新杀虫剂等方面,以控制主要媒介害虫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产生较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5%顺式氯氰菊酯对蚊蝇的毒力研究
张紫虹; 林立丰; 卢文成
摘要1080)      PDF (82KB)(791)   
目的:测定95%顺式氯氰菊酯对蚊幼虫、蝇成虫的毒力。方法:浸液法和自动微量点滴法。结果: 95%顺式氯氰菊酯对蚊幼虫的LC 50为0.001 81mg/L,是溴氰菊酯的1.31倍,其相对毒力是溴氰菊酯的0.76倍;对蝇成虫的LD 50为0.003 59μg/虫,是溴氰菊酯的1.77倍,其相对毒力是溴氰菊酯的0.56倍。结论:国产95%顺式氯氰菊酯对蚊蝇有很高的毒力,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杀虫剂对抗药性蜚蠊驱出效果研究
林立丰; 卢文成; 蔡松武; 刘礼平
摘要1291)      PDF (99KB)(650)   
目的:了解抗药性对蜚蠊药激驱出效果的影响,研究其解决对策,探讨抗性蜚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方法:药膜接触法,蜚蠊药激驱出(Flushingout)试验及模拟现场试验。结果:在实验室按53ml/m 3喷药,0.3%氯菊酯、0.05%溴氰菊酯、0.1%高效氯氰菊酯、0.3%苯氰菊酯、1.0%DDVP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的半数驱出中时(FT 50)分别为2.24、1.26、1.85、3.25、6.81min,对菊酯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为18.13)的FT 50除DDVP为34.06min外,均大于120min;1.0%氯菊酯、0.5%溴氰菊酯对抗性品系的FT 50也均大于120min;0.3%氯菊酯+1.0%DDVP对菊酯抗性品系的FT 50为14.20min。模拟现场按50ml/m 2喷药,0.3%氯菊酯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的FT 50为5.14min,对菊酯抗性品系的FT 50大于120min;0.3%氯菊酯+1.0%DDVP对菊酯抗性品系的FT 50为24.44min。结论:拟除虫菊酯对菊酯抗性品系蜚蠊的药激驱出效果明显减弱,传统使用的0.3%氯菊酯酊剂药激检查,对菊酯已产生抗性的蜚蠊密度准确性不高,建议与DDVP复配进行药激或使用粘蟑法、目测法进行调查。
广东省德国小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林立丰; 卢文成; 蔡松武; 刘礼平
摘要1197)      PDF (82KB)(816)   
目的:了解广东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野外采集5个品系德国小蠊与敏感品系比较,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99~20.34、1.62~10.28,对毒死蜱、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0.96~3.42、1.28~3.88。其中肇庆及茂名地区野外种群均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了较高抗性。结论:广东省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抗药性不一,其化学防制须选择适当的杀虫剂。
广东省城市致乏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的调查研究
刘礼平; 林立丰; 张紫虹; 蔡松武; 卢文成
摘要1233)      PDF (113KB)(639)   
目的:调查我省城市致乏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方法:区分剂量法和半数致死浓度法。结果:区分剂量法结果显示,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汕头、茂名、韶关等城市的致乏库蚊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都产生了抗性。半数致死浓度结果显示,上述城市中除江门外,其他城市的致乏库蚊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指数都已超过5倍,其中广州和深圳达到15倍左右;对巴沙、残杀威的抗性指数上述城市均未超过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均超过5倍,其中广州最高为54.8倍,其次是深圳和汕头为36倍左右;对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除茂名外均已超过5倍;对二氯苯醚菊酯的抗性指数除江门外均已超过5倍,最高的是深圳为17.1倍;对EBT的抗性指数除广州外均未超过5倍。结论:我省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特别是溴氰菊酯的抗性较高;为延缓抗性的发展,蚊虫的防制应轮换用药和使用复配杀虫剂。
酯酶滤纸法快速检测家蝇抗药性的研究
张紫虹; 刘礼平; 林立丰; 卢文成
摘要1121)      PDF (120KB)(653)   
目的:家蝇对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的抗药性与家蝇的酯酶活性密切相关,采用滤纸法快速检测野外品系家蝇的酯酶活性,分析家蝇抗药性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早期预测及防治策略。方法:提取雌性家蝇头部的酯酶蛋白,采用α-醋酸萘酯作用,固兰盐染色测定滤纸的吸光值,分析酯酶活性。结果:家蝇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与α-Na酯酶的活力呈极度相关性( r=0.9390, P<0.005),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与α-Na酯酶的活力呈显著相关性( r=0.8197,P<0.05),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与α-Na酯酶的活力不相关( r=0.7406, P>0.05)。结论:酯酶滤纸法技术应用于家蝇抗性早期诊断及抗药性发生机理研究颇具意义。